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侵犯肠管所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肺结核是常见的原发病变,主要经口感染,也可由血行播散、直接蔓延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回盲部(ileocecum)常见。
镜下表现:坏死性肉芽肿(granuloma)。结节的中央为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周围伴有增生的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多核巨细胞(langhans multinucleate giant cell),并伴有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围绕。
并发症:
假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使用广谱抗生素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异常繁殖,产生霉素而引起急性炎症,在损伤的黏膜上形成炎性渗出物(假膜)。
大体表现:黏膜表面有黄白色渗出物,黏膜充血水肿、发红发脆。
镜下表现:黏膜腺体肿胀扩张,炎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渗出物内包括纤维素、炎细胞碎片和上皮细胞碎片等。
阑尾腔可因粪石、寄生虫等造成机械性阻塞,也可因各种刺激引起阑尾挛缩,腔内压增大,致使阑尾壁缺血造成黏膜损害,有利于细菌感染,引起阑尾炎(appendicitis)。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膜刺激征(压痛(tenderness)、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和腹肌紧张)、白细胞增高。
大体表现:阑尾肿胀、渗出,浆膜面肿胀变钝(dullness),血管扩张充血。
镜下表现:中性粒细胞浸润,纤维素渗出,炎性水肿。阑尾壁可出现局部坏死。
并发症:阑尾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peritonitis)和阑尾周围脓肿(periappendiceal abscess)。
慢性阑尾炎多为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为阑尾壁的不同程度纤维化及慢性炎细胞浸润等。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均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relapsing)。西方国家常见,我国发病率逐步增加。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又称为局限性肠炎(regional enteritis)。全消化道可受累,主要累及回肠末端。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等。
大体表现:
镜下表现:
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临床上主要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大体表现:
镜下:弥漫的黏膜炎症。
并发症:
肠息肉(intestinal polyps)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是描述性而非诊断性用词。
分类:
全消化道可生长,好发于小肠。无蒂或有蒂,分叶(lobulated)。平滑肌束呈宽大树枝状,从黏膜肌层延伸到固有层及息肉表面。腺上皮增生,腺管延长、扭曲、分支和轻度出芽,杯状细胞大量增生;固有膜成分和细胞数量正常。
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有3大特征:
肿瘤发病率高于常人。
腺瘤(adenoma)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有异型增生。按形态分为管状(tubular)、绒毛状(villous)和绒毛管状(tubulovillous)。
超过2cm的腺瘤癌变风险明显增高。有蒂息肉在内镜下较容易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较快。较大的无蒂息肉具有较高的恶性转化率。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结直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至少100个)。病变是由5号染色体上的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引起。40岁后会发展为癌,故一经诊断应积极手术治疗。
肠黏膜上皮息肉表现为隐窝腔的锯齿状(serrated)结构。
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发生在近端结肠,DNA错配修复基因(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 dMMR)(MSH2、MSH6、MLH1、PMS1、PMS2)的胚系突变引起微卫星不稳定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又称大肠癌,是大肠黏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是全世界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好发于大肠两端(盲肠和升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病因:
分子机制:
临床表现:
Dukes分期: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最常见于胃,其次为小肠。表现为圆形肿物,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
起源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间质细胞(ICC)。免疫组化特征是强阳性表达Kit(CD117)(编码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60%~70%的瘤中CD34阳性。首选手术切除;对放化疗不敏感;伊马替尼(imatinib)为一线用药。
如若您有想看的内容主题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秀威推出病理整体解决方案,助力病理科建设
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