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早癌(WHO 5th标准)
——图片引用《胃癌病理》
5.不同形态类型的异型增生之组织病理特点:
——图片引用5th消化系统WHO
6.异型增生分级:无论其形态类型,根据核异型性程度(即核拥挤、核深染、核复层)、核分裂、细胞质分化及结构的变化,将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LGD和高级别异型增生HGD。
7.黏膜内癌定义:侵犯黏膜固有层或黏膜肌的肿瘤。与高级别异型增生HGD的区别在于,黏膜内癌存在明显的结构异型性。如腺体过分拥挤、分支、出芽或呈筛状,无论是否存在促结缔组织反应,均视为黏膜内癌的表现。单个细胞浸润或小片状生长、腺腔内坏死、不规则爬行或融合、或小的退行性腺体可能是有用的发现。
附表:胃黏膜上皮低级别异型增生VS.高级别异型增生(WHO 5th)
附表: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诊断标准(WHO 5th)
胃黏膜早癌(日本标准)
1.胃癌的发生日本并联标准:
2.定义:早癌包括WHO的异型增生和早期浸润性癌(pT1,LN+/-)。日本不建议使用WHO异型增生的术语,肿瘤性病变包含腺瘤和腺癌。
3. 日本标准:
——引用八尾隆史教授线上会议图片。
5. 黏膜内癌:当病变偏离、失去正常胃黏膜结构时,按照日本标准认为此类病变是存在间质浸润的,视为黏膜内癌。
黏膜内癌伴有间质浸润(日本标准)——引用八尾隆史教授线上会议图片。
6. 鉴别诊断:与再生性改变鉴别。下图示一例胃黏膜伴肠上皮化生的病变。单看深层胃黏膜腺体,虽然细胞核浆比增高,但这是胃黏膜增殖带所在。依次观察从深层到中层,再到表层胃黏膜,细胞逐渐分化,细胞核逐渐变小,显示细胞分化成熟的特点,并且表层黏膜与周围黏膜无界限存在,以上特点均支持胃黏膜再生性改变。
非肿瘤,再生性改变——引用八尾隆史教授线上会议图片
附表: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早癌(WHO 5th)VS.日本标准对照
2.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Editorial Board.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Digestive system tumours[M]. 5th ed. Lyon: IARC Press, 2019.
3.塚本彻哉.胃癌病理[M].宫健,译.沈阳:辽宁出版社,2019.
声明:除上述参考文献外,本文写作还参考了八尾隆史教授线上会议课程及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病理线上系列培训--胃早癌相关内容,通过八尾隆史教授,陈光勇、金木兰及周成军教授的精彩讲解,对胃早癌的病变诊断有了初步的认识,特此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难免,内容仅供参考,恳请专家及同道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喵喵 沧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如若您有想看的内容主题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秀威推出病理整体解决方案
助力病理科建设
滑动查看更多